读懂那没有目的的奔跑:自闭症孩子的世界与我们能做的守护
发布时间:2025/8/21 19:57:50浏览次数:25 次
在我们机构的走廊里,操场边,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一个孩子突然挣脱陪伴者的手,像一阵风似的毫无预兆地开始奔跑。他们忽左忽右,没有明确方向,却能量十足,小脸上可能还洋溢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兴奋或专注。身后的呼唤声仿佛被隔绝在了另一个世界。
这熟悉的一幕,是许多自闭症孩子家长和康复教育工作者的日常。面对这种看似无目的、难以制止的奔跑,困惑、无奈甚至是尴尬,是家长们常有的情绪反应。但请记住,这并非调皮捣蛋,也不是故意对抗,而是自闭症孩子表达和应对他们独特感受的一种方式。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,才是有效支持和引导的关键。
奔跑的背后:解读行为背后的可能原因
自闭症孩子爱乱跑,并非没有缘由。2022年的一项分析指出,这种行为可能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:
1. 社交沟通障碍的另一种表达:自闭症儿童核心的困难之一是社会交流和交往。他们难以根据不同的社交场景调整行为,也不知道如何用恰当的动作或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绪和需求。奔跑,可能就成了他们表达兴奋、焦虑、不安或是逃避的一种“身体语言”。
2. 追求感官刺激与应对失调:超过80%的自闭症个体存在感官处理失调。这意味着他们接收和处理外界声音、光线、触觉等信息的方式与常人不同。一些我们忽略的细微刺激可能让他们不堪重负,而一些我们觉得寻常的感觉他们却可能强烈渴求。
强烈的奔跑能带来前庭觉和本体觉的刺激(如速度感、关节肌肉的收缩感),这种强烈而可控的感觉输入,有时能覆盖掉环境中那些令他们混乱不安的杂讯,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对身体的掌控感和自我调节,从而体验到一种平静与愉悦。这更像是一种自我刺激行为。
3. 应对情绪波动与环境压力:环境中的微小变化、突如其来的声响、任务的压力或单纯的兴奋,都可能引发自闭症孩子较大的情绪波动。他们可能通过奔跑来发泄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巨大情绪,如焦虑、恐惧或极度高兴。
4. 引人关注的一种方式:有时,孩子奔跑时会回头看看是否有人注意,如果大人追赶,他们可能跑得更欢——这可能是他们发起互动、寻求关注的一种特殊方式。
如何有效引导与支持:从理解到行动
明白了原因,我们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。粗暴的制止和呵斥通常效果不佳,甚至可能引发更激烈的情绪对抗。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策略:
1. 优先确保安全环境
这是所有干预的前提。确保活动区域没有尖锐的桌角,地面有软垫保护,门已妥善上锁防止跑失,让孩子能在相对安全的边界内活动。
2. 尝试理解行为的功能,满足合理需求
每次孩子奔跑时,留意之前发生了什么(前因)和之后发生了什么(后果),这有助于判断孩子奔跑的目的。
如果是为了寻求感官刺激,可以提供更安全、更可控的替代活动来满足同类需求。例如:
定期安排感觉统合训练:如规律的秋千、蹦床、翻滚游戏。
负重活动:让孩子推重物、背有一定重量的书包行走。
本体觉活动:”小推车”游戏(家长握住孩子脚踝,孩子用手走路)、拍球、抛接球等。
在预测孩子可能因兴奋而奔跑前,先带他进行一阵这类活动,有助于“泄洪”,预防行为的发生。
如果是为了逃避任务或环境,需要审视任务难度或环境是否给孩子带来过大压力,并及时调整。
如果是为了寻求关注,可以尝试在孩子奔跑时采取暂时“忽视”的态度(在安全前提下),待其稍平静后,再通过其他恰当方式给予积极关注。
3. 训练关键指令,建立沟通桥梁
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,帮助孩子理解并服从一些关键指令,这在关键时刻至关重要。
“过来”:从近距离开始,发指令后辅助孩子过来,立即奖励。逐渐增加距离,直到在干扰下也能执行。
“跟我走”:练习并排行走,发出指令后孩子能跟随,而非乱跑。
“停”:在行走中练习听到指令能停下。
训练要点:指令清晰、及时辅助、强化立即奖励。
4. 练习安坐,逐步延长专注时间
为孩子准备一个减少干扰的环境,从简短的任务(如串珠子、涂鸦)开始,要求安坐完成。完成后立即给予奖励(强化物)。逐步延长安坐和完成任务的时间。
当我们再次看到那个忘我奔跑的小身影时,愿我们眼中能少一分批评,多一分理解;少一分焦虑,多一分探寻。那不仅仅是在“乱跑”,那是一个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在与世界对话,在进行一场独特的自我调节和探索。
他们的奔跑,或许是感官世界里的一场交响乐,是情绪海洋中的一次冲浪,是无法用言语唱出的快乐之歌。我们的目标,从来不是驯服这种奔跑,而是为他们铺就更安全的跑道,佩戴好更坚固的安全帽。
尝试读懂他们行为背后的“语言”,用智慧与耐心为他们提供更合适的表达渠道。爱是深深的懂得与守护。让我们共同努力,成为他们浩瀚星海中的灯塔,用理解、专业和温暖,照亮他们前行的路,让每一次奔跑,都能最终奔向安全、包容和爱的怀抱。
他们的世界或许轨道独特,但同样星光璀璨,值得我们用心去仰望,用爱去守护。